HOTLINE
0898-08980898发布时间:2025-10-02 23:58:57 点击量:
日前,2025年度苏州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案例遴选结果公布,启迪设计300500)四项案例成功入选,其中获推荐为一等次的案例两项、二等次的案例两项。此次获推荐再次见证启迪设计以卓越的规划设计水平为苏州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国土空间生动实践案例。
项目组主要成员:陶沁、王伟、王奕、左罗、熊融、鲁文崭、孙 杨、李峰、徐鹏、徐永丽、王文静、王翔、任 彦炳、唐心荷、余志土
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常熟历史城区东部,是常熟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区依琴川河而建,南北向全长约1.6公里,区域内文物资源丰富,包括言子祠、燕园等18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历史建筑、古桥、古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变迁,街区面临建筑老化、业态衰退、活力不足等问题,本轮轮保护规划以“山明水秀,安居琴川”为目标,将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提出“一带串城、三心辉映、四区联动”的空间结构,推动功能优化与文化复兴。
规划通过分类建筑整治、严格高度控制、恢复“七弦河”历史格局、建设主题公园与文化节点等措施,重塑街区风貌。同时积极推动活化利用,如将历史建筑转型为文化酒店、艺术家工作室与美食馆等,实现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
实施以来,街区风貌显著提升,公共空间与文化节点成为市民和游客热门打卡地,传统节庆与社区活动持续开展,居民认同感和街区活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常熟古城文化新地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项目组主要成员:鲁文崭、胡佳辰、吕敏杰、徐肖薇、周逸欢、 许爱琳、宋艳侠、史俊、高思卿、戴彤彤、程 思、陶沁、左罗、孙杨、熊融
青苔科学家村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整体规模约7km ,苏州实验室相城园区落位其中。苏州实验室是江苏省唯一一家经中央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事业单位,为有效提升相城园区周边的要素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效应,集聚区域创新要素,构建多元创新平台,吸引国际创新人才聚集,青苔科学家村的整体建设至关重要。
设计提出“智汇青苔,创新城脊”的发展愿景,并融入科创赋能、智慧互联、生态友好、多元融合策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科创引擎、苏州高科技城市新中心。
项目以科创大脑、创新城市300778)中心双核心引领整体片区发展;沿安元路及S228形成城市发展脊、创智产业带两条骨架型轴线,打造功能复合、形象突出的廊道型展示空间。在此基础上片区整体划分为四个象限九大组团,强调科创引领、产城融合,并通过一条多彩生态水链串联,打造多元融合、生态人文、富有趣味的中心城区。
沿城市轴线布局高点建筑,打造门户及中心地标,形成连续展示界面及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结合多元功能布局绘就活力都会形象。
面向生态水链,形成尺度适宜、绿色渗透的特面,突出生态链接营城策略。整体谋划八大公园坊,融合多功能节点、多主题游线,融入多类型活动,打造了一条复合化、活力化的城市综合纽带。
项目组主要成员:陶沁、熊融、左罗、唐心荷、王伟、郭雪婷、 任彦炳、余志土、黄宣锟、卢慕叶、王翔、孙 杨、周卫华、朱奕豪、殷陈泽
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虞山南麓、西城河畔,总面积17.58公顷。作为虞山视野通廊中唯一可俯瞰古城全貌的历史地段,业已形成“山(虞山)-水(西城河)-城(古城)-园(古典园林)”相互映衬的空间格局。
规划以“望虞西泾”为主题,横向以山塘泾里为脉,打造双街复合共生轴,纵向贯通山水城园文化休闲径,串联虞山与赵园·曾园,形成开放式文化体验通廊。同时围绕“真·美·善”三大核心路径,实施三片区主题更新:“真·文化体验”片区聚焦文物建筑活化与研学基地建设,“美·精致双街”片区推动历史街巷整体更新与复合业态植入,“善·康居生活”片区着力传统民居改造与民宿集群培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功能升级的有机叠合。
常熟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省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项目名单,同年,也成功入选苏州市以人为本街道空间品质塑造首批试点项目。目前,街区内沈石友宅、顾氏“环秀居”后楼两处文保建筑完成修缮,西面店弄6号、西仓前下塘17号等历史建筑也已修缮完成,笛在月明楼、庙弄12号等腾空、腾换类样板院落已打造完成,传统院落修缮区房屋本体建筑基本完成修缮。街区北侧成功引入高端文化体验酒店,酒店整体风格以江南园林式样为主,按传统建筑的流派式样进行复原复刻,目前新建酒店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项目组主要成员:陶沁、李刚、孙杨、左罗、吕敏杰、周佳彬、 殷陈泽、王伟、熊融、余志土、宗明军、戴彤彤、唐心荷、陈锰锰、刘亚娟
张家港市乡村振兴4+N示范片区发展规划按照“以特色划分片区,以片区编制规划,以规划优化布局”的原则,在长江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突破单一生态保护逻辑,打破各镇行政壁垒,整合优质资源,以“长江之境”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振兴。从张家港市域层面出发,紧抓长江主线,系统梳理长江主题特色资源,形成“一境四卷”的总体空间结构。
围绕“长江+旅游”、“长江+农创”、“长江+古村”、“长江+圩田”主题,差异化构建四大片区。即以长江农耕文化衍生产业构建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长江农科农创片区,以长江旅游主阵地为核心的江海第一湾片区,依托江南水乡文化重塑人文空间的长江古镇古村片区,立足长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江圩田片区。通过规划引导全市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合力,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的优化提升,重塑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的价值坐标。
此外规划以实施为导向,从文化激活、空间重构、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出发,分镇区、分类别、分时序进行项目库梳理,以市场化手段激活资源、重塑产业、赋能村民,推动乡村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型,持续指导全域乡村振兴的有效发展。
